close

你們知道嗎?肉骨茶這個名字是從馬來西亞傳來的,馬來語的發音叫做「BAK-KUT-TEH」這個名字,我就覺得超級親切,就像我們臺灣的小吃一樣!說起來,這「TEH」的發音,很像閩南語的「茶」。

這道菜不只是一道菜,它還代表了許多歷史和故事。像是潮州胡椒風味的白派肉骨茶,或是福建的黑派肉骨茶,都是由中國南方的移民帶到馬來西亞後,發揚光大的美食喔!

許多觀光客到大馬都特地品嚐那香香的肉骨茶。尤其帶有一點胡椒味,真的很下飯,

尤其當地人超級愛那個帶有藥香和肉香的湯,喝起來真的是一口接一口,根本停不下來啦!那麼,大家知道肉骨茶湯到底有什麼神奇的地方嗎?

肉骨茶的由來

嘉義肉骨茶中藥配方真空包外送 》踏輕肉骨茶:當現代生活遇上古

 

肉骨茶,這道美食真的和它的背後故事緊緊相連,有時候,一道料理的起源可以講述好多好多的故事。

 

說起來,肉骨茶這道菜真的很有趣!想像一下大大的帶骨豬肉,經過長時間的熬煮,再加上滿滿的胡椒調味,香氣四溢~

尤其肉骨茶中一定要有胡椒這個神奇的調料,不止我愛,古人也超愛的!它的起源可追溯到遠古的印度,然後慢慢的被帶到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。

而且喔,馬來半島上的很多勞動力移民,他們發明了肉骨茶這道料理,主要就是要補充體力,真的超有歷史感的一道菜呢!

在家自己做肉骨茶的方法

所需食材 (供2-4人份)

  • 豬骨 300-500 克 (推薦使用黑毛豬,更有口感!)
  • 豬五花肉 300-500 克
  • 炸豆皮 (可依喜好選擇是否添加)
  • 貢丸 (可依喜好選擇是否添加)
  • 金針菇 (可依喜好選擇是否添加)
  • 肉骨茶湯料一份
  • 水 300 毫升
  • 一顆整蒜頭
  • 小束香菜 (可依喜好選擇是否添加)

調味品

  • 糖 (適量)
  • 鹽 (適量)
  • 白胡椒粉 (適量)
  • 醬油一大匙

肉骨茶製作三大步驟

肉骨茶製作步驟1.

嘉義肉骨茶中藥配方真空包外送 》踏輕肉骨茶:當現代生活遇上古

在鍋中加入冷水,將豬骨和豬肉放入後開火。當水滾後,關火並取出肉材沖冷水,備用。​
請注意:開始煮煮之前請使用冷水哦!

肉骨茶製作步驟2.

嘉義肉骨茶中藥配方真空包外送 》踏輕肉骨茶:當現代生活遇上古

在鍋中加入300毫升水、肉骨茶包、香菜和整蒜頭。當水滾後轉小火,慢煮約一小時。若使用電鍋,可直接燉煮一小時。

肉骨茶製作步驟3.

嘉義肉骨茶中藥配方真空包外送 》踏輕肉骨茶:當現代生活遇上古

最後,加入自己喜歡的配料,像是貢丸、米血、豆皮和調味料,拌勻後再煮滾。熱騰騰的肉骨茶準備上桌,保證讓家人讚不絕口!

製作肉骨茶的偷吃步方法

簡單快速的美味—踏輕肉骨茶

嘉義肉骨茶中藥配方真空包外送 》踏輕肉骨茶:當現代生活遇上古

踏輕肉骨茶是您追求效率與品質的首選。在現今忙碌的生活節奏中,許多人渴望能夠快速地準備出一道美味的佳肴。直接購買踏輕肉骨茶讓您不必花費大量時間去尋找和準備材料,只需按照簡單的步驟,即可輕鬆烹煮出傳統的馬來西亞風味。

保存完整的傳統風味

儘管您不需要自行準備繁瑣的材料,但踏輕肉骨茶依然保留了那獨特且令人懷念的傳統風味。選用上等的香料和優質的肉材,每一口都是一次味蕾的旅行,帶您回到那滿桌家鄉菜的溫馨時光。

輕鬆製作,享受家庭時光

不再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在準備食材和調味料,這意味著您有更多的時間可以與家人共度。購買踏輕肉骨茶,您只需花費短暫的時間就可以製作出一道美味的料理,留下更多的時間享受家庭的歡樂和溫馨。讓美食成為家人之間的紐帶,增強彼此的感情。

藝人推薦

食尚玩家也有特別報導踏輕肉骨茶喔

現代生活與肉骨茶的選擇:傳統製作與踏輕的便捷之道

在現今忙碌的都市生活中,每一分鐘都是金錢,每一刻都承載著我們的熱情與夢想。面對繁忙的日程,我們經常追求效率,而傳統的烹飪方式往往因為其繁瑣和耗時而被忽略。肉骨茶,這道深受喜愛的傳統料理,當然也不例外。

自己在家製作肉骨茶,確實帶有一種原始的滿足感。從選材到調味,每一步都體現了對家人和自己的愛。然而,這樣的烹飪過程需要時間和耐心,而這兩者在現代社會中顯得尤為寶貴。

而踏輕肉骨茶,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。它綜合了傳統的口味與現代的便捷,省去了調味和長時間熬煮的過程,但味道仍然不減當年。購買踏輕肉骨茶,不僅能讓我們在忙碌中迅速享受到這道美食,更代表著我們可以更高效地利用時間,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。

總結來說,無論是自己製作還是選擇踏輕,都是對肉骨茶這道料理的一種愛。但在現代社會,效率和便利往往成為首選。踏輕肉骨茶,滿足了我們對傳統口味的追求,同時也適應了現代人的生活節奏,確實是現今最佳的選擇。

★遠東百貨-信義A13店★
📍地址:臺北市信義區松仁路58號 B3
📍營業時間:平日11:00-21:30/假日:11:00-22:00

線上購物網站:
https://donzdonz.com/COMPLEX/PEPPERDUCK

 

 

桃園肉骨茶材料真空包外送在我們的生活中,許多傳統美食都因繁忙的都市生活而漸漸被邊緣化。然而,踏輕肉骨茶的出現為我們帶來了一線希望,重新喚醒了我們對這道傳統料理的愛與回憶。

踏輕肉骨茶不僅僅是一包速食,它是對傳統與現代生活的完美詮釋。在包裝裡,每一粒香料、每一塊肉骨,都蘊藏著獨特的風味和故事。當熱水注入,那濃郁的香氣瞬間充斥整個空間,仿佛帶領我們回到過去,重新體驗那家的味道、那憶的溫度。桃園肉骨茶真空包外帶

而最重要的是,踏輕肉骨茶省去了繁瑣的製作過程,讓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輕鬆享受到這道傳統美食。它滿足了我們對於效率和便利的追求,同時也不忘初心,堅持傳統的味道。臺南乾肉骨茶湯料包推薦

所以,無論你是想快速享受一頓美味的午餐,還是渴望回憶起過去的美好時光,踏輕肉骨茶都是你的最佳選擇。現在就讓我們一起,帶著踏輕,重新找回那失落已久的味道,享受這份珍貴的時光。南投肉骨茶配方推薦

陜南老家的親戚打來電話,讓我們回去參加三姑婆九十五歲壽宴。 哥開著車,一路向南。眨眼間秦嶺便橫亙眼前。初秋的薄霧氤氳散去,山林紅黃間綠,渲染秋色斑斕。山體綿延,高速公路像一條美麗的弧線望不到盡頭。剛看清“終南山公路隧道”幾個隸書大字,車子已鉆進隧道。隧道一個接著一個,究竟有多少隧道以及隧道的名字我記不清了,只覺得這些隧道就像一支利箭穿越重疊的山巒、縱橫的溝壑,連接著一座又一座山梁。坐在車里,竟有“天高任鳥飛”的感覺。 千年前韓愈老先生曾感慨“云橫秦嶺家何在,雪擁藍關馬不前。”李白更是嗟嘆“危乎高哉!蜀道之難,難于上青天!”而三十年前,我那次回陜南老家,同樣是一次膽戰心驚的旅程。 那時的山路坡陡彎急,道路逼仄、回環太多,車就像個甲殼蟲在蛇形的路沿上顛簸,感覺隨時都有翻下去的可能。暈車嘔吐不說,一路提心吊膽,根本無暇看山賞景。坐在搖晃的車里,就如同坐在隨大風舞動的飄帶上,心常常提到嗓子眼上。那時,回一趟老家,翻一次秦嶺,最少也得八小時車程,還要徒步三四個小時才能到家。我走不動了,抹起了眼淚,父親一邊給我鼓勁兒,一邊講起了他小時從丹鳳徒步到西安的往事。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,爺爺讓住在丹鳳老家的父親來西安上學。三姑爺帶著八歲的父親徒步九天才到藍田縣城,隨后坐馬車到了西安。 父親說,第一天他的腳就磨出了血泡,腳底火辣辣、黏膩膩的,鉆心的疼。夜晚借宿山民家,腿腫、腳疼加上想奶奶,他躲在被子里悄悄地抹著淚。一天、兩天、三天……轉過一個山梁又是一個山梁,可群山環繞,似乎沒有盡頭。停歇、拭汗、行走,偶爾能遇到穿麻鞋、打裹腿、肩挑山貨的山民。山上寂靜得能聽到樹葉窸窸窣窣聲,還有行走的腳步聲,就這樣走了九天才走出了大山。 “咱們現在進入秦嶺最長的隧道了。”哥的話打斷了我的回憶。扭頭四下望望,感覺跟剛才那幾段隧道沒什么區別,只是很長很長,就在我稍感壓抑的時候,前方隧道兩旁布置的樹木花草以及紫色的燈光帶映射出海豚、鯨魚游動于洞頂,我瞬間精神了許多,原來這樣的設計是為了緩解司機的視覺疲勞,避免安全隱患。 飛馳在西漢公路上,穿越一個又一個隧道,當光影交錯,一寸陽光一寸暗影,在眼前流淌變換,有剎那恍惚,昔日那個在大山踽行的小女孩現在坐在車里感覺像在飛,在穿越一種神秘。在人類以超自然力的創舉中,把大秦嶺從南到北深鉆穿透,天塹變通途,我不知九泉之下的父親會有怎樣的感慨?昔日古道上的驛棧亭郵,湮沒于地老天荒,而沿公路一溜兒興建的服務區、休息區、加油站與超市,讓人與物的流動極為便捷,再無羈旅之難。 不到四個小時,我們就翻過秦嶺,回到老家。在酒店與三姑婆、親戚們杯盞交錯時,我的眼前浮現出當年那個傍晚到達三姑婆家里的情形:小土屋油燈如豆,斑駁的桌子上粗瓷碗盤…… 該說些什么呢?我的感慨在胸中翻江倒海。《愚公移山》雖是寓言故事,然而中國自古就有“逢山開路、遇水架橋”的奮斗精神,一條條現代化通衢,讓神州處處是美麗的景致。 回來的路上,我望著南來北往的車輛,忽然感覺出門旅行居然成了我們普通人說走就走的任性,心想,七十年彈指一揮間,可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還是讓人慨嘆不已。走過角角落落,跨過山山水水,我真切地感到:路,讓遠方不再遙遠!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
秋天是一個被夏天和冬天擠壓著的季節。 它一頭連著炎夏,一頭連著寒冬,兩個冷熱分明而又格外強勢的季節中間,秋天像是一個緩沖,只是不同地域緩沖的時間長短不一而已。北方的夏天略微拖延,冬天稍一心急,基本上就沒秋天什么事兒了。好像你剛摸著秋的滋味,覺察出滿眼翠色不再那么鮮綠時,它轉瞬之間就換成了另一副面孔——冷酷的冬日模樣。說好的秋天呢?回答你的只有冬天冷冷的鼻息,嗖嗖的風聲。 秋天就是這樣夾在夏冬兩季中間。有時,秋天的時間那么少,少到讓人格外珍惜,生怕哪一陣秋風之后就吹成了寒風凜冽的冬天。人們期盼身邊的秋天腳步慢點,再慢點,能感受到秋陽之下秋風十里,體味到秋水長天秋心如海。 其實,就算這秋天溜得再快,稍加留意,身邊還是能拉住秋天的手臂,攜手挽臂同行一陣子。對于大自然來說,秋是成熟之后的一種積淀,是一年當中最濃墨重彩的時節,它不張聲色悄悄地堆砌在我們周圍,觸手可得,揮之不去,路邊、樹上、綠地、河岸,顏色豐富,招人喜愛。在鄉村,秋天總是一派繁忙景象,秋陽乍泄在一望無垠的收獲的田野里,那是一片金黃的世界。而城市的秋天,此刻也受到了收獲季節的感染,一樣散發著濃重的成熟植物的味道,開始不停地旋轉,旋轉。天地好像也被甩開了,甩干凈了,甩到有濃重的色彩四處堆積。天是藍的,風是涼的,天高云淡,秋風送爽,草木多姿,蔥蘢絢麗。秋天這樣萬花筒般的旋轉,使一個色彩絢麗的城市的秋天呈現在眼前——一個一年之中最色彩豐滿的城市。朋友圈里曬著藍天白云、秋高氣爽、姹紫嫣紅、落霞殘陽,都是秋天留給我們的身影,細心的人不會忽略它的存在。 擁抱秋天,就是擁抱身邊那些細碎的日子,秋天只是給它們鑲上了一道閃亮的金邊。此刻的秋天,也算是城市冷暖之間的一段最為貼心的感知。經過一個夏天的炙烤,終于有一陣涼意增添了早晚的閑適。站在微有涼意的秋風中,看依舊蔥綠的河岸,依舊茂盛的樹木,不用想象著如何與這個秋天相逢相伴,如何與那些繽紛的花朵和云彩擁抱告別,秋天就在你的身邊。它在秋陽暖意里,在草葉的枯黃里,在迅疾的日落里,在螻蟻忙碌的身影里,也在忽然而起的秋風里……秋天,就是這樣容易產生細膩的感知,仿佛它在用變幻不同的顏色打扮著你回憶的色彩。 涼風至,是清秋。秋天用早晚的涼意區別自己與夏天,又慢慢把冬的問候掛在嘴邊,它是行走在炎涼之間的熱烈,隱匿在蕭瑟之中的激越。每年一度的季節輪回,就算習慣了也會有驚喜。一起投入這身邊的秋天吧,投入它的豐腴、遼闊、繽紛和清涼! >>>更多美文:優美散文

徐曉的《lt;今天gt;與我》發表在美國出版的1999年的春季號《今天》文學期刊上,1999年由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、廖亦武主編的《沉淪的圣殿——中國20世紀70年代地下詩歌遺照》同期收入此文,承蒙網友深宵曠野獨行人的推薦,買不到原書,只好在網上查找到,就在網上讀了徐曉寫于1997年的這篇文章。可能許多喜歡詩歌的人早已看到過這篇文章,今天重新提起來,完全是因為自己以前的孤陋寡聞所至,且我實在是喜歡徐曉的文章,閱后便記下讀后感,聊也自慰。 徐曉在文章的最后寫道:“我之所以寫下了以上的文字,大多是因為我們的兒子周易然,當年他還沒有出生,如今也只有九歲,一個沒有父親的兒子只有靠母親為他留下一點父輩的蹤跡,我希望將來他能從這些文字中了解并感知他的父親。”其實何嘗又不是讓我們經歷過那個時代的人,去了解那些不曾經歷過的往事。 《今天》停刊到現在大約已經二十六年,許多當年熱愛《今天》的人或許早已經忘卻它,或是忘卻了它曾經的存在,也許包括那些曾經為《今天》而付出心血的人。可是有一個卻始終沒有忘記《今天》,這個人就是徐曉。 1973年,18歲的徐曉從朋友那里得到一冊手抄本的詩集,正是這個偶然的機會,徹底改變這個正值青春年少美麗的少女,通過《今天》這本詩集,她認識了詩集的作者趙一凡,趙一凡是影響徐曉人生最重要的人,徐曉在一凡家結識許多的文學青年,在一起讀當時列為禁書的《帶星星的火車票》《麥田里的守望者》《新階級》等書。徐曉在一篇題為《無題往事》的散文中這樣表述趙一凡對她的影響:“我把他當作我的上帝,我相信他的每一句話,并不在乎他把我帶到哪里,事實是,他帶我到哪兒我都會萬死不辭。”這是一個人的影響力,抑或是時代的影響力。 正是因為這樣,她和趙一凡在1975年同時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而被捕入獄。在兩年的牢獄生活中,一凡向她介紹了北島,就是后來《今天》的主要發起者和重要的參與者趙振開,她還在獄中認識《今天》后來的參與者程玉。程玉是原國民黨高級將領的女兒,因反革命罪被捕入獄,那時的徐曉不到20歲,而程玉則不到17歲,她們被關在北京城南的同一座牢房里。《今天》停刊后,程玉到美國留學,后來她們偶然在北京相遇,那天是六月四日,第二天又在家門口告別,一周后程玉又回到美國。人的一生就是這樣,偶然的相遇,預示長久的離別,除相擁而泣,剩下就是無盡的思念。 趙一凡的出現,不僅改變了徐曉的人生,而且一凡的存在,成為徐曉的精神導師和精神支柱,他們一直保持那種純真的朋友之間的情誼,徐曉在文章中寫道:“我愿意他活著。為我而活著,為世上有一個真正理解我、呵護我、容忍我的人而活著,盡管我很清楚世上沒有誰能僅僅為誰而活或者為誰而死。”她(他)們從認識開始一直到一凡1988年去世,保持了15年的友誼。一凡去世時,徐曉正好生下了她的兒子,為沒能去照顧病重的一凡而感到內疚。 我讀這些文字,其實我并不懂得詩歌,也不知道詩歌對于詩人的重要,我只覺得通過《今天》,看到那些年代人與人之間的友誼,看到朋友之間的真情。于我來說,這些尤為重要,這就是我寫下這些文字的理由。 徐曉的《 lt;今天gt;與我》寫到兩個重要的詩人北島和芒克。徐曉是通過趙一凡認識北島的,徐曉從趙一凡那里看到的手抄本詩集的作者,就是北島。那時原徐曉只不過是一個18歲的美麗少女,當時已經是小學教師。這使我想起我的姐姐,我們家里最苦命的人,也是在18青春花季時,到我們這里一個偏僻的鄉村當一名小學教師,后來我姐夫40多歲患腦中風癱瘓在家,姐姐無怨無悔服待護理他整整17年。這是一點題外話,用宿命論的觀點都是每個人的命運。 兩年的牢獄生活,使得徐曉情緒很低沉,為此趙一凡介紹一些朋友給她認識,這其中就包括北島,北島的本名叫趙振開,從認識的那時起,徐曉就只叫他振開。振開是一個性格抑郁不善言談的人,他不會高聲的講話,也沒有激烈的言詞。那時,振開唯一的妹妹姍姍因為搶救落水兒童剛剛犧牲不久,心情是最不好的時候,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道:“如果死是可以代替的,我寧愿去死,毫不猶豫,挽回我那可愛的妹妹,可是時勢的不可逆轉竟是如此殘酷,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。”可見失去親人的痛苦,給了詩人極大的打擊,對北島的影響是多么之大。 在朋友的圈子里,北島有個外號叫“老木頭”,徐曉認為振開那是“有思想的木頭”,他把自己的思想和敏銳藏在木吶的外表下。北島是一個在任何情況下,都能保持有思想的人,正因為如此,他的詩從一開始就帶有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。徐曉在文中寫到:振開是一個天才的詩人,但是政治過多地干預了他的生活,影響了他的創作,于是,人們更多地記住了像“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/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”這樣的詩句,而忽略了另一些像“從那微笑的紅玫瑰中/我采下了冬天的歌謠”這樣的詩句。也就是說,人們寧愿記住正義的、英勇的、深刻的北島,而往往忽略了內向的、孤獨的、脆弱的振開。 在《今天》發刊期間,北島在市政公司做挖路工作,也曾一度到中國作家協會下屬的《新觀察》當臨時編輯,但這些并不妨礙他作為一個詩人的成就。后來北島在《今天》停刊后不久,就出國定居了。 《今天》的參與者們,曾經在1988年舉行過十周年的紀念活動,當時在歐洲的北島也趕回來參加紀念活動。在會上宣讀了給趙一凡的悼詞,一凡正是在那一年離開了人世的。作為一種民刊,《今天》已經完成它的歷史任務,雖然它并不能因此而改變什么,但是對于它的參與者來說,其人生的意義卻不尋常。 徐曉在文中提到的《今天》的另一位重要的詩人芒克。芒克本名叫姜世偉,徐曉說,她從來就不叫他姜世偉,而是稱他為芒克。這里出現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,就是于徐曉來說,她從不叫振開的別名北島,也從不叫芒克的本名姜世偉。我想,這完全出自于一種不自覺的選擇,而是完全和兩位詩人不同的性情有關。 芒克在70年就開始寫詩,芒克是個性格開朗豪爽的詩人,徐曉認識他時,芒克27歲,是造紙廠的工人,一個極富感情色彩,感情又很外露的人,有英俊的外表和浪漫的氣質。每個人和他在一起,都會非常的歡樂。就是這樣一個性格粗擴與豪爽的人,在生活中卻是一個近乎有潔癬的人,他的穿著總是那么整潔,家里收拾很干凈。徐曉寫道:“如果說振開寫詩是思想,那么芒克寫詩則是呼吸。” 我并無意將兩位詩人放在一起比較,只是覺得在他們兩個人之間,找到作為詩人共同的平衡點。無疑北島和芒克都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詩人,也是《今天》的重要發起人和參與者,和徐曉一起見證《今天》曾經的歲月。 >>>更多美文:心情隨筆

RR11DD45CEF55WEFE


新竹正宗肉骨茶配料料理包推薦
新北肉骨茶湯推薦 》傳統與現代的結合:踏輕肉骨茶的成功之道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ve29es67y 的頭像
    ove29es67y

    孫欣儀的部落格

    ove29es67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